每当大雾笼罩京城,就可以看到路上行色匆匆的人们都戴着厚厚的口罩,更有甚者戴着巨大的防毒面具。一眼网上去,就好像是外星人占领了未来的地球一样。我出门的时候,太太也会给我准备好口罩让我戴上。人与人之间打招呼的时候非常滑稽,你还需要先从两个眼睛和头型判断出这个人是谁,似乎人与人之间无形当中多了一层障碍。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们每天其实都在和口罩打着交道,换药的时候需要戴口罩,出门诊的时候需要戴口罩,手术的时候更需要戴口罩。然而然而我们戴口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无菌,口罩的作用更多的是保护医生受到患者携带病菌的伤害,从而再次传播给更多免疫功能较为低下的患者,另外也是在无菌操作当中避免医生说话或咳嗽时产生的飞沫对操作的无菌区造成污染。
但是当下大家所佩戴的口罩更多不是为了防护细菌,而是为了防霾。
1.口罩到底应当不应当戴?
在城市PM2.5爆表的时候,为了防止PM2.5对人体短期内造成急性的损害,或者为了预防长期的PM2.5造成心肺的不可逆转的伤害,我们都需要在适当的时候注意防护。这和光照充足的时候涂抹防晒霜,干燥的时候涂抹润肤乳,刚刚装修结束注意通风没有一点区别。
即使我们没有办法证明究竟怎样级别的光照、甲醛和雾霾必然能导致疾病,但在我们已经这些物质是有害的时候,让老百姓注意适当的防护本身就是就是大夫应尽的义务,因为我们更懂得这些物质是如何造成的伤害,也更懂得如何去做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
口罩早在1861年就被发明出来,是由于巴斯德发现空气中有病菌存在,可能会造成手术的伤口感染,而在19世纪末,医护人员开始意识到用纱布遮掩口鼻可以减少感染发生。而最初的口罩经过多次改良,最终成了现在的模样,在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爆发的时候,口罩这才从医院中走到社会百姓当中,成为大众的防护用具。
那么口罩到底能不能防止PM2.5的那些颗粒呢?答案是可以。无数的研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把正常的空气经过口罩的滤过之后用仪器进行检测,发现不同类型的口罩均可以不同程度地过滤细颗粒物,从最简单的棉布(过滤掉28%颗粒)到我们非常熟知的3M N95口罩(过滤掉超过95%以上),都能够替代取代肺的过滤作用,否则的话,肺就成了一种人工的过滤器,真的是要“为人民服雾”了。
很多人会说,那么你防的了颗粒,防得住那些看不见的病菌吗?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所谓的病毒和细菌,甚至包括一些微小的重金属离子,很多时候都无法自行漂浮进入我们体内,他们都是要附着在PM2.5这些细颗粒物上面,像驾驶着飞机来袭的敌军一样,我们击落了敌机,就同时让这些病菌失去作战的能力。
我们之前也说过,老人和儿童是最容易受到PM2.5伤害的群体,但是老年人大多缺乏正确的健康观念,而小孩子也因为没有意识到雾霾的危害因此配合得不是很好。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当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到佩戴口罩的重要性的时候,我们才能帮助他们远离雾霾的损害。
2.什么时候应该戴口罩?
国际上对PM2.5的标准定为25ug/m3,然而我国进行综合评定之后将标准定为75 ug/m3,实际在这样的范围内雾霾所能导致的危害更加有限。因此理论上超过我国所制订标准的天气都应佩戴口罩,而无论天是否看上去像APEC蓝一样怡人。
因此我们费尽心机去淘了一个又一个适合自己的,防护能力一级的口罩,实际只是起到了10%的作用,其实我们更应当佩戴口罩的是家里和单位。
有人说这不对啊,在大街上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那些中央电视塔,北京电视台不是的都“发射”了吗,浓重的雾霾都看不清楚对面的行人。而在单位和家里的时候,我们至少在室内还感觉不到浓重的雾霾,只是会偶尔觉得咳嗽而已。
我们眼睛之所以看到东西,是因为物体能反射出不同的光线,如果空气是晴朗的,远处的物体反射的光线没有任何阻碍,就能达到我们的眼镜里,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几十米以外的物体。但如果空气有大量雾霾的话,远处的光线在传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散射和折射(雾霾相当于微小粒子,可以对太阳光进行反射或折射),因此要看到远处的就比较困难了。而室内一般也不会超过200米,因此光线并没有充分地被折射,所以是感觉不出来的。同样的例子大家可以想象黄河的水,从远处看是浑浊的黄色长河,而如果你走近黄河,再舀起一捧黄河水,就会发现似乎也是清亮的,只是混着些许的泥沙罢了。
因此,并不是看不见,PM2.5就不存在,正所谓“久居兰室不闻其香”,我们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可能会忽略掉对我们损害最大的环境,而费劲心力去降低不足10%的雾霾暴露,那可就真的是本末倒置了。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我们需要在家里戴口罩,那样我们的生活确实也无法正常进行了,这时候需要的是合适的空气净化器,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进一步叙述。
我们出门的时候,确实还是需要口罩的。因为在行走、奔跑的过程当中,人体的氧耗量增加,呼吸频率加快,因此此时对空气的呼和吸都是更频繁的。特别是在户外运动的时候,如果赶上了不好的天气,又没有办法避免的时候,口罩可能是保护你的最好方法。